相信『補鈣』這兩個字,大家從小到大應該都聽到耳朵起繭了
然而,補鈣是偽概念嗎?為什麼要補鈣?年輕人有必要吃鈣片嗎?市面上那麼多花花綠綠的鈣片又該怎麼選?
想知道如何高效補鈣,不被保健品和謠言『割韭菜』,就請看下去吧~
01
為什麼要補鈣?
鈣為凝血因子,能降低神經、肌肉的興奮性,是構成骨骼、牙齒的主要成分。
生活中,這5類人更易缺鈣!
1. 嬰幼兒:鈣是參與嬰幼兒生長發育的重要元素。
缺鈣易影響抵抗力、智力發育等。
2. 兒童青少年:骨骼發育需要大量的磷和鈣,對於處於生長期的孩子,其體內的鈣質每2年就會更新換代一次。
3. 孕產婦:懷孕後期,胎兒長得特別快 ,每天要向媽媽索取400mg的鈣。
4. 絕經期婦女:女性絕經期前後,雌激素水平低,促進骨流失。
5. 老年人群:約在35-40歲左右,人達到峰值骨量,此後骨質逐漸丟失,易出現骨質疏松。
此外,長期嚴重缺鈣可能導致肌肉、神經過分興奮導致抽筋等問題。
因此,合理補鈣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有必要。
2
補鈣需要注意哪幾個關鍵點?
1. 科學補鈣首選食補!
日常飲食中有很多食物都富含鈣質。
比如,一杯200mL的牛奶中鈣含量超過200mg,小學生只要早晚一杯牛奶,就幾乎能獲取每日鈣需求量的1/2。
2. 『細膩』的鈣更易吸收
刊發在《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和《食品科學》雜志的動物研究均發現,鈣吸收利用率隨粒徑減小而增大。
這或許與消化液接觸面積變大,更利於吸收有關。
3. 補鈣營養、運動要均衡
維生素D、維生素K等同步補充也能讓鈣更好吸收。
維生素D能夠促進鈣的吸收;而維生素K參與著骨形成的環節。
維生素K在深綠色葉菜及豆油、菜籽油中含量較高;而戶外活動中曬曬太陽有助於皮膚合成維生素D。
圖源:網絡
4. 避免一次補充鈣量過多
單次劑量過高可能會影響鈣吸收。
服用鈣片時為了避免一次補充鈣量過多,建議分開多次吃,並避免和高鈣的牛奶、豆制品一起服用。
5. 補鈣餐後服用鈣劑最佳
一般晚餐後服用鈣劑是人體補鈣的最佳時間。
人體在晚間12點以後至凌晨時期內,血鈣最低,這時鈣劑的吸收率最高,利用最好。
03
飲食補鈣該如何選?
食物含鈣量、單次鈣攝入量、人體吸收率,是判斷食物能否補鈣的三個重要標準。
在日常飲食中,常見含鈣較多又容易吸收的食物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奶制品
每100毫升的牛奶中大約含鈣有120毫克,而且很容易被人體吸收。
另外,牛奶裡面的乳糖、維生素 D、某些氨基酸,均有利於鈣質的吸收;
二、堅果
堅果的含鈣量也比較高,其中的榛子仁的含鈣量最高,但也需要控制進食量,以平衡油脂的攝入量;
三、豆制品
如豆腐幹、豆腐皮、白豆腐,這些含鈣量比較高,但不包括豆醬;
圖源:網絡
四、地草生的綠色蔬菜
如大白菜、羽衣甘藍、西蘭花等。
每天保證半斤左右的綠色蔬菜攝入,可獲取 250 毫克的鈣質。
即使可能有草酸、膳食纖維這些影響鈣吸收的因素,但依然為鈣的良好來源。
04
服用鈣補充劑的注意事項
什麼時候需要額外補充鈣?
有時由於環境和生活限制,無法均衡攝入食物。
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膳食補充劑。
圖源:網絡
劑量多少合適?
最好能夠結合飲食來確定補鈣的劑量。
從安全的角度,每天鈣補充劑攝入不超過 400 毫克。
因為鈣過量也有很多風險,如結石、頭疼、眩暈等。
品類如何選?
市面上的鈣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無機鈣
包含碳酸鈣、納米碳酸鈣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碳酸鈣,含鈣量高而且實惠。
但它必須有胃酸的作用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
臨床上醫生會建議患者飯後馬上服用鈣片,同時建議患者把鈣片嚼碎服用,這樣更適合於胃腸吸收。
有機酸鈣
如葡萄糖酸鈣、乳酸鈣還有檸檬酸鈣,這些鈣的含鈣量比較低。
但因為不需要胃酸的參與,水溶性較好,對胃腸的刺激性小,所以比較適合於老年人使用。
新型鈣劑
如氨基酸螯合鈣、蘇糖酸鈣等,其中氨基酸螯合鈣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能夠提高腸道對鈣的吸收力,適合老年人補鈣選用。
額外還需要注意什麼?
含鈣量高的制劑,則每晚睡前服用為宜;
對於需要長期補鈣者以間歇性補鈣為佳,每服2個月停服1個月,如此重復循環;
鈣和其他礦物質補充劑應分開服用。
05
那些關於補鈣的『謠言』
Q:蝦皮和骨頭湯,究竟能不能補鈣?
廣東人都喜歡吃的蝦皮和骨頭湯,雖然味道美味,但是實際上含鈣量並不高,也起不到很好的補鈣作用。
蝦皮的鈣主要在蝦殼裡,加工好的蝦皮含鹽較多,人們通常吃的量較少,食用後對其中鈣的吸收率很低。
另外,高鹽也會加速體內鈣的流失。
動物骨頭中的鈣並非人體能吸收的活性鈣,且很難溶解到湯裡去。
因此,喝骨頭湯起不到補鈣的作用。
相反,由於骨頭中的鈉鹽和嘌呤含量高,喝太多反而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沒有好處。
Q:補鈣會引起腎結石嗎?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在其個人『辟謠日歷』欄目中提到,一般補鈣不會引起腎結石。
結石的發生更多與代謝紊亂、草酸鹽攝入增多等有關。
其最重要的原因是體內代謝異常導致鈣質流失過多,而非補鈣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