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昕《重慶大學》
近日,河南洛陽一女子,因長期錯誤服用保健品導致子宮長滿肌瘤,該新聞引發網友熱議。
其實,這種『因錯誤食用保健品而產生健康隱患』的事件並不罕見,今年七月便有『男子每天吃8顆維生素吃出肝衰竭』的詞條登上熱搜。
而頻繁出現在人們視線裡的保健品,及其錯誤食用帶來的種種問題,引發了網友的討論和疑問。
有網友認為保健品就是『騙爺爺奶奶的』,並沒有什麼實際作用;與之相反,也有人認為部分保健品可以天天吃,沒有害處;還有網友疑惑於,保健品到底是藥還是食品?應該怎麼吃才能安全又健康?
實際上,正確食用保健品確實有助於身體健康。
市場上流通的保健品一般是保健食品的簡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於2016年發佈的《保健食品註冊與備案管理辦法》將保健食品定義為,『聲稱並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
即適用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由此可見,保健品是一種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而並非『藥品』。
正確食用保健品可以補充人體缺少的營養成分,起到保健作用,並且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但是,保健品也有其局限性。
其一,並不是所有保健品都具有它所宣傳的功效。
很多賣家聲稱自家產品『含有某種成分,因而具有某種功效』,但是這種成分往往作用不明,劑量很小。
而且部分保健品宣傳的功效並沒有經過大量臨床試驗的驗證,所以它們可能並不能充分發揮用戶所期待的作用。
其二,保健品隻適合『特殊人群』食用,如營養不均衡的人、體質虛弱的人、病後需要恢復的人等。
因此,人們在購買並食用保健品之前,應先確認自己是否符合這一條件,盲目食用可能會適得其反。
其三,過量食用保健品可能會產生不必要的不良後果。
例如過量服用維生素容易產生維生素中毒,過量補充蛋白質容易加重肝腎負擔等。
近年來,保健品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假冒偽劣產品也層出不窮。
人們對於健康和美的追求使得市場需求旺盛,保健品市場的低門檻也讓不少商家入行,借助互聯網傳播,利用各種營銷手段進行產品推廣。
這其中不乏假冒偽劣產品,但對保健品缺乏全面正確認知的消費者容易被賣家的噱頭欺騙,心甘情願地『為健康』『為未來』買單。
這一方面促進了保健品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助長了黑心商家的不正之風。
要改善這一現狀,不僅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努力,消費者更應該提高自己的認知。
拒絕盲目跟風購買,應在知曉保健品的功效和局限,確認自身身體狀況之後,謹慎購買,適量服用,不要讓『無知』成為『保健』路上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