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對『幾塊錢維生素』的態度,就一句話!。

本文約3000字,閱讀約需6分鐘

維生素的發現距今不過100年,但實際上因為它的發現,讓人們擁有了一種有助於改善營養不良,甚至打破貧窮循環的重要武器。

我對維生素片什麼態度?

我做營養師從業十幾年了,從來不做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的廣告。

但是我還是常常鼓勵大家吃補充劑的。

因為我知道它們是有用的。

隻是說,如果你真的飲食質量非常好,那就沒有必要吃它了。

另外就算你飲食質量差,也不等於你就得買那種貴的保健品,買便宜的有同樣功效成分的就行。

舉例來說,我之前參與過的一些營養包、營養餐的項目中,質優價廉的營養補充劑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於收入不高地區的孩子收益十分明顯。

下面借著這個機會,給大家講講這些維生素到底是怎麼發現的,又是如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維生素發現的黃金 50 年

我本科畢業於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醫學營養專業,華西作為一所歷史悠久的醫學院校,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有營養專業《家政系》了。

我原先工作的北京友誼醫院營養科的老主任,就是那時候畢業的《跟我是校友》。

我記得有一次去拜訪她,從她家的書架上看到一本上個世紀60年代的營養治療手冊,結果裡邊寫的很多營養素的補充方法,跟現在一模一樣。

甚至不少人現在還有的一些誤區,比如覺得孩子枕禿之類的是因為缺鈣,在當年的專業書裡就已經寫得很清楚了,那是佝僂病的症狀,而佝僂病實際上是維生素D缺乏導致的。

我後來又查閱了一些相關的文獻,發現維生素這個詞在 1912 年才被創造出來,到了1955年的時候基本上可以人工合成。

如今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維生素C生產國,能讓維生素C價格便宜量又足的二步發酵法,是20世紀60年代由中國的專家們發明出來的。

■ 中科院微生物所的研究人員嚴自正《左》和陶增鑫《右》在工廠實驗 / 中科院微生物所

但其實這些維生素的發現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

維生素發現的歷史

19世紀初,當時對於一個人到底吃什麼才能活下來,從營養素的角度認識還非常淺。

當時還沒有維生素的這個概念,認為隻需要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礦物質,人就能活下來。

哪怕在19世紀後期,那時候的觀點仍然認為不管是豬油、黃油還是魚肝油,這些脂肪營養價值都是一樣的,不同來源的蛋白質營養價值也是一樣的。

那什麼時候發現差別了呢?

缺糧少食的時候

在十九世紀初,歐洲的一些窮人食不果腹,常常被餓死。

有人發現可以從骨頭中提取出明膠來。

現在知道明膠是一種劣質蛋白質,是膠原水解之後的產物,既然這個東西可以從骨頭中加工出來,有人就想,有錢人可以吃肉,吃剩的骨頭煮成湯不就有蛋白質了嗎?那窮人是不是靠這個就能活了?

結果發現,這種骨頭湯裡邊的蛋白質還是不能和肉比,這種肉湯還是有一些營養的欠缺,何況窮人們覺得這種肉湯太反胃了。

19世紀末著名的巴黎保衛戰期間,因為城市和牛奶農村之間的牛奶斷供了,導致了很多的嬰兒的死亡。

於是有人就做實驗,發現牛奶中的一些脂肪的提取物對於小鼠的生存是很有幫助的。

接著有人給狗去吃糖以及一些不含氮的食物,結果發現這些狗體重也下降了,還有角膜潰瘍等症狀,而這種角膜潰瘍的症狀和在巴黎棄嬰們出現的症狀也很接近——在不斷的試探和猜測性試驗中,人們才終於發現了維生素A。

■ 日常水果蔬菜中並不直接含有維生素A,但它們中含有胡蘿卜素,胡蘿卜素經體內代謝可以轉化成維生素A

和感染相區分

再往後到了19世紀的中後期,人們當時已有了微生物的概念,知道了像炭疽、肺結核、霍亂、瘧疾之類的疾病,跟一些致病微生物有關。

於是當時把大多數疾病都認為是細菌造成。

後來在東印度,人們發現有一些吃精白米的雞出現的症狀和人身上的腳氣病是很接近的,《實際上這種腳氣病是一種周圍神經病變,並不是腳上的真菌感染,》人們才意識到原來腳氣病很可能也是跟食物中缺了某些成分有關。

這也成了維生素B的線索。

總之,隨著人們在食物上做實驗,看看各種營養成分的缺乏會有怎樣的一個結果。

最後區別於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等基礎成分,剩下的這些就被叫做了維生素。

迄今為止大概有13種維生素,維生素的命名大體上跟維生素的發現順序有關,比如:

維生素A

前文提到過,十九世紀末人們開始注意到食物中有一種脂溶性成分與眼病、免疫功能有關。

到了20世紀初,有人發現在日本農村有不少孩子有眼部的病變,還有腹瀉,但在吃了魚肝油後眼部病變出現了好轉、感染也少了,效果很好。

於是人們開始在魚肝油上做文章,而直到1931年瑞士科學家從魚肝油中分離出了維生素A的純品、確定了化學結構,人們才算真正找到了第一種維生素,這位科學家也憑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維生素C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為什麼早在18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就有喝果汁來治療水手壞血病的經驗,但為什麼維生素C不是最早被分離確定的維生素呢?

■ 對18世紀的水手們來說,壞血病比敵人的大炮更讓人聞風喪膽 / WikiCommons

主要原因是不少動物比如貓都可以自身合成維生素C,所以在動物模型的身上,當時沒有發現維生素C的缺乏症。

直到20世紀初,挪威學者建立了維生素C缺乏的動物模型,才大大推進了相關研究,而最終從檸檬中分離出維生素C的科學家,還因此獲得了1937年的諾貝爾獎。

維生素D

維生素D的發現則是等到了一戰之後,隨著人們逐漸確認了一些脂溶性成分可以治療佝僂病,才進而發現了維生素D。

維生素B

維生素B就更復雜了,因為一開始各種B族維生素被認為是同一種維生素。

隻是後來研究越來越多了,才發現有細分的區別,於是隻好加上了數字標識進行區分……

維生素補充劑是怎麼做出來的?

早在 1955 年左右,目前已知的這些維生素基本都能夠被分離生產了,但是營養補充劑產業快速擴張,還要等到上個世紀 90 年代。

而這背後離不開生產工藝的進步。

比如說動物的肝臟裡有著豐富的維生素B、維生素A和維生素D《還有著優質的蛋白質和豐富的鐵》,但是全靠提取效率太低了,價格也隨之居高不下。

直到化工提純技術大發展,人們可以從煤焦油中雜環化合物合成維生素後,維生素的生產成本才大大下降。

現如今維生素A、維生素D3、煙酸、葉酸這些基本都是化學合成的。

補充劑是怎麼生產的?

維生素的功效成分,有各種各樣的來源。

有的是天然來源的提取的,有的是實驗室制造出來的相同分子結構的物質,有的是完全在實驗室中人造合成的,有的是細菌發酵或者用基因改良後的細菌發酵出來的……這些工藝就不贅述了。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人所熟悉的那些膳食補充劑廠家品牌們,他們往往隻是采購了相關的原料之後進一步加工,比如混合、制作成顆粒、稱重、拋光、壓片、包裝貼上標簽等等。

換言之,不同品牌之間的維生素的基本功效成分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頂多有一些添加劑會有所區別。

添加劑

通常來說,片劑更容易被人體所接受。

因此人們常常會用纖維素、乳糖、麥芽糖糊精等等作為填充劑,使得它有適當的體積;還有硬脂酸鎂等等可能作為潤滑劑,二氧化矽可以作為流動助劑和載體,還有崩解劑等等。

這些成分的加入,能幫助化合物在人體攝入之後被分解。

除此之外,有的維生素可能還會進行一個包衣,讓它有特定的顏色,還可以有不同的封裝過程。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添加劑的加入並不會影響藥理效果。

別忘了便宜的產品

所以,在這裡還是提醒,別忘了那些便宜的產品也是有用的。

尤其是很多調查顯示: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兒童營養缺乏或疫情饑餓,而像是維生素A攝入不足,會導致孩子的呼吸道感染風險增加;學齡前兒童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接近一半,而缺乏維生D會導致人體吸收鈣及磷酸鹽減少,就不能維持骨骼的健康。

因此針對不同的營養缺乏情況,使用質優價廉的營養補充劑從維生素誕生開始就一直是一種重要的解決方案。

聯合國就曾表示,在緊急情況下提供糧食援助可以挽救生命,但與此同時,在正確的時間提供適當的營養,也將有助於改變生活並打破貧窮循環。

比如國內的一元營養包項目,這是由中國疾控中心開發的針對6-24個月兒童的營養補充劑,其中富含中國貧困地區的兒童常常缺乏的9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有研究顯示每天補充營養包的嬰幼兒12個月後貧血患病率由35%降至8.2%,顯著低於對照組。

而年齡別身長、年齡別體重、24月齡時的總發育商《衡量嬰幼兒心智水平的指標》也都和對照組有顯著差別。

■ 截至2020年底,中國兒童營養包項目已覆蓋全部832個貧困縣,受益兒童達到1120萬 / sohu.com

總而言之,難得各種先賢們發現了維生素的作用,科技的進步又讓維生素獲取的成本一再降低,所以當你的飲食攝入不夠,還是可以依靠補充維生素來解決問題。

參考資料:

[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798048/

https://www.stratumnutrition.com/resources/post/history-of-dietary-supplements

http://www.madehow.com/Volume-3/Vitamin.html

Vandamme EJ. Production of vitamins,coenzymes and related biochemicals by biotechnological processes. J Chem Technol Biotechnol. 1992;53(4):313-27. doi: 10.1002/jctb.280530402. PMID: 1368195.

https://www.precisionnutrition.com/all-about-vitamin-supplements

視頻類科普也有的

關注我的視頻號才不會漏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