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公共衛生對促進公眾健康至關重要,新冠疫情下,如何構建強大的公衛體系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
《生命時報》與北京大學公眾健康與重大疫情防控戰略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聯合開設『世界公衛人』欄目,邀請全球專家暢談公共衛生對疾病預防、健康促進的重要意義,分享對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真知灼見。
提到慢性病,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找醫生治療。
殊不知,公共衛生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近日,《生命時報》專訪了國家衛健委原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孔靈芝。
她強調,為實現《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的,到2030年使重大慢性病所致過早死亡率明顯下降的目標,醫和防必須融合起來,讓公共衛生政策發揮重要作用。
國家衛健委原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孔靈芝
本文作者丨生命時報記者 張芳
本文編輯丨張冕
用最少錢辦最大事
慢性病被認為是目前全球面臨的最主要疾病負擔之一,其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孔靈芝:慢性病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首先,慢性病具有發病率、致死率、致殘率『三高』特點。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2019年,中國居民慢性病死亡率為685/10萬,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的88.5%。
其中,心腦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造成的死亡占80.7%。
其次,醫療花費大。
慢性病與貧困會形成惡性循環,使一些家庭陷入『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困境。
以2009年數據為例,有學者發現,患心血管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常見慢性病住院一次,城鎮居民至少花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農村居民至少花費此收入的1.3倍,這還不包括除住院以外的其他支出。
再次,影響整體經濟發展。
學者分析1993~200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DP》與疾病負擔的變化情況發現,慢性病經濟負擔增長遠高於GDP增長。
2011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出警告,心血管病、癌症、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精神類疾病在未來20年將給全球造成47萬億美元損失,可能拖垮國家醫療體系,並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制動效應。
請您舉例說明,公衛措施能在慢性病防控中起到什麼作用?
孔靈芝:『上醫治未病』強調在患病前做好預防,公衛策略就是從探究和控制病因入手,達到『用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
歷史上,有很多公共衛生在慢性病防控中發揮作用的經典案例。
1948年起,英國醫生Doll爵士和Hill爵士先後進行了兩項研究,以最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證明了吸煙與肺癌的關系:吸煙量越大、吸入肺部越深,患肺癌的危險性越大,戒煙能降低患肺癌風險。
這為研究多種癌症病因和不明原因疾病提供了典范,也對確定慢性病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左圖為Hill爵士,右圖為Doll爵士
在中國,最具代表性的類似研究是『大慶糖尿病預防研究』。
1986年起,潘孝仁教授領銜中日友好醫院團隊與美國流行病學家在黑龍江大慶市設計並開展了30年的研究,以評估生活方式幹預對糖尿病發病率、心血管病和復合微血管並發症的影響。
結果發現,6年的生活方式幹預,使糖尿病發病中位時間延遲3.96年,心血管事件風險降低26%,微血管並發症發生風險降低35%,平均預期壽命延長1.44年。
該研究在全球第一次回答了『糖尿病能否被預防』的世界性難題。
大慶研究團隊專家合影
中國另一個享譽全球的慢性病防控實踐是首鋼心血管病防治模式。
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吳英愷院士、劉力生教授等深入首鋼,聯合開展以生活方式幹預+基本藥物的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結果顯示,1998年,腦卒中標化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比1974年下降55%和74%,降壓治療的藥費每年還不到100元。
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稱『首鋼模式』為發展中國家心血管病人群防治的典范。
近年來,越來越多臨床大家都積極投身到慢性病預防的戰場,他們清楚地認識到,以『病』為出發點,治不勝治,隻有針對病因,綜合施策,才能真正降低疾病負擔。
探索適合國情的防控策略
您作為原國家衛生部慢性病處第一任處長,見證了中國慢性病防控工作幾十年來的進展,這些工作是如何一步步推進的?
孔靈芝:我們一直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比如首鋼模式、大慶研究等,不過這些研究尚無法實現慢性病防控的根本突破。
1994年底,原衛生部將防疫司更名為疾控司,下設慢性病處,為運用公共衛生策略應對慢性病挑戰奠定了組織基礎。
通過學習,我們發現必須重視以社區為基礎的人群慢性病防治。
於是,1996年就開始規劃社區慢性病綜合防治示范點。
近些年,我們開展的具有代表性的防治實踐有以下幾個: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
2007年,啟動以『健康一二一行動』,即日行一萬步、吃動兩平衡、健康一輩子為主題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
行動推出易實踐、可測量的平衡膳食和身體活動指導方案及測量工具,倡導建立健康步道等支持性環境。
2017年,啟動以『三減三健』即減鹽、減油、減糖、健康體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為主題的第二階段行動。
目前,全國96.6%的區縣啟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
慢性病早診早治作為重點工作
2004年起,探索在農村癌症高發區進行重點人群癌症早診早治工作;2005年起,中央財政提供專項資金支持,重點篩查食管癌、宮頸癌、鼻咽癌、肝癌、胃癌和肺癌等;2010年後,中央財政先後支持了腦卒中、心血管病及慢阻肺高危人群篩查幹預項目;2012年,城市地區癌症早診早治試點工作啟動。
創建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
2010年,啟動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旨在轄區內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合作、全民參與』的慢性病綜合防治工作機制,至2020年,已分5批建成491個。
多年來,中國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
孔靈芝:《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中國居民吸煙率略有下降,非吸煙者二手煙暴露率由72.4%下降到68.1%;飲酒者中幾乎每天飲酒的比例由25.5%下降到19.9%;家庭人均每日烹調用鹽9.3克, 比2015年下降1.2克。
2019年,中國居民30~70歲間過早死於四類重大慢性病的可能性為16.5%,比2015年下降2%。
1.上述變化首先與政府主導作用加強密切相關。
無論《『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還是《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都將慢性病防控放在了重要位置。
中央財政對慢性病公共衛生專項投入,從2005年的500萬元增加到2021年的1.88億元。
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也體現出更多對慢性病防治的支持,有效避免了患者將小病拖成大病,也減少了醫療資源的過度消耗。
2.以公共衛生策略應對慢性病挑戰,達成廣泛共識。
比如控煙方面,多項政策明確了全面推行公共場所禁煙等措施,加強了吸煙危害健康的宣傳,並鼓勵醫院提供臨床戒煙服務。
平衡膳食方面,通過制定規劃綱要,將食物生產、加工與營養相關性疾病,特別是慢性病相結合,促進了食物生產、加工、營養、消費、健康的協調發展。
3.逐步形成醫防融合的慢性病防治體系。
2002年起,中國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增設慢性病管理職能;2009年,國家癌症中心和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2013年,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成立,初步形成了慢性病綜合防治體系,臨床公衛深度融合並肩作戰。
堅持預防為主不動搖
您如何看待『公衛措施有效』和『慢性病患病率升高』的矛盾?
孔靈芝:慢性病患病率升高問題的確存在。
這主要因為慢性病的影響因素十分復雜,特別是隨著老齡化、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等因素影響,慢性病患者生存期不斷延長,慢性病患者基數必然會不斷擴大。
但這與公衛策略的作用並不矛盾,公衛措施的顯效具有一定滯後性,且慢性病防治的目的不僅是降低患病率,而是讓人們少發病、晚得病、少殘疾、不早亡。
為遏制慢性病發展,公共衛生方面還應如何發力?
孔靈芝:我們還是要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堅定現有公衛策略不動搖,進一步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制定的戰略落實到位。
政府不僅要提供個體所需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要創造健康的社會環境。
比如,提倡合理膳食,首先要保障食物生產、加工的安全性,健康食品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讓市民加強鍛煉,應有方便鍛煉的城市規劃。
具體可從幾方面入手:以健康城市創建為平臺,提高政府重視程度;以創建慢性病示范區為契機,推動慢性病綜合防控落地;以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為載體,提高全民慢性病防治知識、行為與技能素養;以基本公衛服務和公衛重大專項行動為抓手,實施慢性病患者的早診早治和規范化管理。
▲
本期編輯:徐夢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