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裕在線
非致殘性缺血性卒中《NICE》是指發病後未遺留明顯殘疾的缺血性卒中,主要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和輕型缺血性卒中《簡稱輕型卒中》。
臨床研究表明,11%的NICE患者在3個月內會進展為嚴重卒中,此種情況稱為高危非致殘性缺血性卒中《HR-NICE》。
由於HR-NICE存在龐大的患者基礎,且因其未引起殘疾,神經系統症狀尚存在可逆性,故目前臨床將HR-NICE患者視為最佳的腦血管病防控人群,若給予積極治療,可有效避免嚴重腦血管事件發生。
本研究觀察了銀杏內酯註射液治療HR-NICE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將86例HR-NICE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兩組間性別、年齡、病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包括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每次100 mg,每日1次;丁苯酞氯化鈉註射液25 mg加入10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註,2次/d,2次用藥間隔時間≥6 h,以上治療共進行2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銀杏內酯註射液10 ml加入25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註,1次/d,連續治療2周。
觀察兩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CSS》、Barthel指數《BI評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改善情況,統計兩組臨床療效,並於治療結束後隨訪3個月,比較分析患者終點事件發生狀況,其中主要終點事件為治療結束後90 d內新發缺血性卒中事件,次要終點事件為治療結束後90 d內新發TIA、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
結果
1. 治療前後神經功能和日常活動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CSS評分和B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後,兩組CSS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BI評分均顯著升高《P<0.05》,且觀察組上述評分改善程度均明顯優於對照組《P<0.05》。
見表1。
2. 治療前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IL-6、hs-CRP及TNF-α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後,兩組血清IL-6、hs-CRP及TNF-α水平均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上述指標水平均明顯低於對照組《P<0.05》。
見表2。
3. 治療後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後,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7%,顯著高於對照組的72.1%《P<0.05》。
見表3。
4. 治療後終點事件發生情況
治療後,觀察組主要終點事件和次要終點事件發生率均顯著低於對照組《P<0.05》。
見表4。
討論
病理學研究表明,卒中發生後,缺血腦組織會出現多種病理生理性改變,其中炎性反應在卒中後疾病病變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是影響卒中嚴重程度及預後狀況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
hs-CRP是一種非常敏感的組織損傷和炎性標記物,卒中發生後,血清IL-6、TNF-α等促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刺激體內hs-CRP水平迅速升高,激活補體和炎性因子,導致炎性損傷擴大。
Li等研究發現,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能夠預測卒中的疾病進展,hs-CRP水平與腦梗死體積、神經功能缺失程度呈正相關,並認為有效抑制缺血腦組織體內IL-6、TNF-α等促炎因子表達,能夠控制hs-CRP的過度表達,對後續腦梗死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HR-NICE歸屬中醫『中風先兆』范疇,臨床治療應以活血化瘀、活絡通經為法。
銀杏內酯註射液是2011年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一種中藥註射劑,主要成分為白果內酯及銀杏內酯A、B、C,具有活血化瘀、活絡通經之功。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白果內酯能夠有效對抗血小板激活因子引起的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並對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此外,白果內酯能夠顯著降低大鼠大腦動脈栓塞24 h後的腦水含量,縮小腦梗死面積;銀杏內酯A、B、C是天然的血小板活化因子受體拮抗劑,能夠通過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而發揮保護膠質細胞和微血管的作用。
體外試驗表明,銀杏內酯註射液能夠有效抑制二磷酸腺苷和膠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動物實驗表明,銀杏內酯註射液能夠促進急性期腦缺血再灌註損傷大鼠的腦電位幅度快速恢復正常,降低腦缺血再灌註大鼠模型的腦濕重,並能顯著減輕海馬CAI區神經元受損症狀。
臨床研究證實,銀杏內酯能夠顯著改善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患者和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後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於對照組,主要終點事件發生率顯著低於對照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日常活動能力、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程度均顯著優於對照組。
提示銀杏內酯註射液能夠通過抑制IL-6、hs-CRP及TNF-α的表達,減輕腦組織炎性損傷,有助於改善患者腦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促進疾病的預後轉歸。
文獻來源:
關婷,王思思. 銀杏內酯註射液對高危非致殘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8(16): 1784-1787.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
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系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