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健康報記者 吳文可
地黃,別名地髓,『本草綱目』記載:『生者以水浸驗之,浮者名天黃,半浮半沉者名人黃,沉者為地黃。
入藥以沉者為佳,半浮半沉者次之,浮者不堪。
故沉者為佳,名之‘地黃’』
生地黃
清代中醫學家唐宗海在『本草問答』記載:『河南居天下之中,名產地黃……惟以懷慶地黃為上』
懷地黃素有『懷參』之稱,為河南道地藥材『四大懷藥』之一,在國內外市場久負盛譽。
炮制方法不同臨床功用亦不同
- 鮮用習稱『鮮地黃』;
- 將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幹入藥習稱『生地黃』;
- 生地黃經黃酒燉或清蒸炮制加工品稱『熟地黃』。
王慧森介紹,鮮地黃在炮制成生地黃和熟地黃的過程中,所含化學成分發生改變,由於藥效物質基礎的不同致使藥理活性和臨床功用也有很大差異,有『一源三性』之稱。
- 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適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咽喉腫痛等。
-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適用於熱入營血、溫毒發斑、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津傷便秘、陰虛發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等。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填髓,適用於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眩暈、耳鳴、須發早白。
熟地黃
王慧森介紹,鮮地黃、生地黃與熟地黃三藥均能養陰生津,治療陰虛津虧諸證。
不同之處在於:
- 鮮地黃甘苦大寒,滋陰之力弱,滋膩性較小,長於清熱涼血、生津止渴,多用於治血熱陰虧屬熱邪較盛者;
- 生地黃甘寒質潤,清熱涼血之力稍遜於鮮地黃,但養陰生津之力強於鮮地黃,滋膩性亦較小,長於治療熱入營血、熱病傷陰、陰虛發熱諸證,滋陰力不及熟地黃;
- 熟地黃甘微溫,滋膩性大,入肝腎補血滋陰、填精益髓,常治療血虛證及肝腎虧虛證。
地黃可藥亦可食
『本草綱目』記載幹地黃:『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療折跌絕筋,久服輕身不老』。
『食療本草』載地黃:『以少蜜煎,或浸食之,或煎湯,或入酒飲,並妙』;『葉,可以作羹』。
生地黃和熟地黃還被列入2021年最新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佈的可用於保健食品的中藥名單』中,是養生保健的食療佳品。
- 生地黃可以燉肉、煲湯食用,還可以再加入蓮藕和紅棗,養血潤膚的效果會更佳。
- 熟地黃可以燉雞、燉肉、泡酒,一次用量30克~50克,適合體虛者及手術、大病初愈後食用。
- 鮮地黃因受季節性限制且不易保存,臨床入藥應用不多,但作為食物在民間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原地黃產區民眾就將其醃制成咸菜食用或泡茶飲用,至今人們仍把地黃切絲涼拌或泡茶,特別適合易上火者。
王慧森提醒,鮮地黃性寒,一天服用10克~15克即可,不宜長期服用,對脾胃虛寒者更不宜過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