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 | 身體虛弱,何時使用人參?

開欄語

『常言道』是國內首個以炎症性腸病為主題的中醫科普欄目,寓意為『腸炎道』;『常言道』的創作團隊是以陳延教授為主體的廣東省中醫院炎症性腸病慢病管理團隊,陳延教授是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骨幹,強調中醫科普的專業性是他的風格,所以本欄目也可理解為『腸延道』;本欄目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行文風格,為炎症性腸病患者選擇中醫方案出謀劃策。

上一期推文我們介紹了『陽康』後若出現身體虛弱,何時選擇用黃芪,今天我們就接著和大家聊一聊另外一種常用的補氣藥——人參。

人參,被稱為百草之王,是養氣的『藥中之王』,功能大補元氣,為治虛勞第一要藥。

元代醫書『十藥神方』載有『獨參湯』一方,用人參二兩,加大棗五枚,就可以起到大補元氣、救逆固脫之功,可以用於治療元氣大虧、陽氣暴脫的面色蒼白、肢冷汗多、呼吸衰弱、脈微欲絕等重症;張伯禮院士在分享抗疫經驗時也提到有基礎病或老年患者大多數都存在氣虛的情況,指出氣虛是本次新冠肺炎老年人病情重、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

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症患者辨證使用獨參湯可以提升重症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可協助呼吸機脫機,這一點跟古代的認識也有契合之處。

人參,是五加科植物人參的幹燥根和根莖,藥用始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人參,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主治秘要』『人參性溫味甘,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三:補元氣一也,止渴二也,生津液三也』『中藥大辭典』:『人參,甘微苦,溫,入肺、脾經,功能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

人參,廣義上是一個統稱,按照人參的生長環境、生長條件、炮制方法等不同則有不同的名稱。

『中國藥典』提到栽培者為『園參』,野生者為『山參』,播種在山林野生狀態下自然生長的稱『 林下山參』 ,園參經曬幹或烘幹則稱『生曬參』;山參經曬幹則稱『生曬山參』;經水燙後浸糖再幹燥,稱『白糖參』;蒸熟後曬幹或烘幹,稱『紅參』。

中醫角度看,人參按照不同的分類,功效有所差異。

人參是養氣的『藥中之王』,適合於氣虛為主的人。

但使用時要根據性味功效差異選擇適合自己的參類。

野山參,為參類中的上品,性平,是大補之物,功能回陽固脫,適合需要大補元氣的患者、年老體弱的人群。

生曬參則性平,可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可作為日常保健的補品,若陽康後出現肺脾氣虛的表現可以取適量的生曬參片《3-5g》左右泡水喝。

紅參性溫,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攝血,如平素經常怕冷,四肢冰涼,氣短乏力者選性溫的紅參效果可能更佳。

現代藥理研究亦認為認為人參在加工過程中藥理活性有所差異。

人參化學成分含有皂苷、多糖、聚炔醇、揮發油、蛋白質、維生素、有機酸、微量元素等,其中人參皂苷是人參中主要的活性物質。

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人參在加工過程中各類物質發生了物理揮發、化學氧化、分解等反應。

部分活性物質的成鍵類型發生改變,生成新物質的同時,蘊含的能量也相應的變化,其藥理活性也有所差異,如鮮人參在降糖、神經細胞保護、抗疲勞、抗缺氧等方面的藥效良好,而生曬參在抗腫瘤、抗炎、增強免疫等方面優勢突出。

哪些人不適合吃人參?

與有升陽作用的黃芪相比,人參的作用更多的在於補虛,所以,助熱之弊就不如黃芪厲害,但正因為人參缺少升陽作用,所以,對於消化不良的人就不適合使用,因為人參味甘,而『甘能令人中滿』,意思是說,人參能讓人產生飽腹感,嚴重的會出現脘腹脹滿的感覺,對於『陽康』後出現的進食後脘腹脹滿以及腹脹、食入即飽的人,選擇黃芪就比人參要好;另外,人參畢竟屬於補虛藥,對於兼有實證而見口苦、口粘、眼睛幹澀發紅、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的,也不適合食用。

克羅恩病患者能吃人參嗎?

在有經驗的中醫師指導下,克羅恩病患者同樣是可以食用人參的。

上期推文提到在治療克羅恩病的方劑中會使用黃芪以補脾胃之虛,益人體之元氣,升舉下陷之脾氣,同理人參亦有相同的作用,且人參升浮之性亦可助黃芪升舉下陷之陽氣。

人參是一味很好的補氣藥,但我們也並不建議克羅恩病患者自行單獨食用,人參屬於中藥補品中一種,主要是通過補元氣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現代醫學認為克羅恩病屬於免疫紊亂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免疫過激,並非單純通過增強免疫力可以解決問題;從中醫角度看,克羅恩病並非純虛證,若單獨使用補氣藥容易助熱化火。

常言道 | 身體虛弱,何時選擇用黃芪?

常言道 | 零食雖美味,但要管住嘴

常言道 | 談談醃制食品的是與非

醫學指導:

陳延,主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消化科主任,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廣東省中醫院青年名中醫。

廣東省中醫院炎症性腸病慢病管理團隊負責人。

廣東省中醫院補土學術流派研究團隊負責人。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骨幹,廣東省醫師協會消化科醫師分會委員,世界中聯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分會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階平醫學基金會中國炎症性腸病聯盟中西醫結合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委員。

目前負責中醫補土學術流派理論研究工作,在中醫理論方面有一定優勢;作為炎症性腸病慢病管理團隊負責人,擅長使用中醫藥治療炎症性腸病《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跟師廣東省名中醫餘紹源教授,擅長使用中醫藥治療痞滿、泄瀉、便秘等慢性消化系統疾病。

主編中醫專著9部,撰寫相關論文60餘篇。

炎症性腸病慢病門診:周四下午,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門診樓2樓。

《明確診斷為炎症性腸病患者,可至慢病門診現場加號。》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 鄭婕 陳延

執行編輯:盧悅明

審核校對:莊映格

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