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保健重『七防』 防暑、防燥、防悲傷

秋季是由熱轉寒、『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特別是『白露』節後,雨水漸少,天氣幹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身體一旦不適,便易傷風感冒,舊病復發,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說法。

一個人要想健康長壽,人的生理活動一定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

所以秋季保健必須重視以下七防。

防暑熱

初秋尚在三伏之內,炎夏暑熱未消,『秋老虎』肆虐,氣候溫度仍然很高,所以還要注意預防暑熱的傷害,中午前後要盡量減少外出,在野外勞作要做好防護工作,要適當多飲水,防止中暑等發生。

防濕邪

在夏秋之交的『長夏』階段,中醫認為是濕邪當令.陰雨連綿。

濕氣較重,甚至是濕熱交蒸,人感到肌肉沉重酸痛,身體如裹,且最易誘發胃腸型感冒,使風濕性關節疾病等復發與加重。

所以,這個時期要特別注意預防濕邪傷人。

人不要睡臥在陰寒潮濕之地,要盡量避免涉水淋雨,天氣炎熱大汗時,不能用冷水澆頭沖身,出汗之後要及時擦幹身體,並宜適當多吃些山藥、白術、苡仁、白扁豆、赤小豆等有健脾燥濕的食品或藥食兩用品,防止與減少濕邪的傷害。

防秋燥

秋季特別是中秋之後,雨水漸少,氣候的基本特點是幹燥,空氣中的濕度小,風力大,汗液蒸發較快,常使人出現皮膚幹燥、皺縮增多、鼻幹口燥、咽喉癢痛、大便秘結、毛發脫落等症狀。

所以這時應注意保持室內一定的濕度,注意補充水分,避免劇烈運動引發大汗淋漓。

致津液耗散。

此外,還宜適當多吃些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預防便秘等作用的食品,如秋梨、藕、胡蘿卜、白蘿卜、荸薺、銀耳、乳品、蜜蜂、芝麻、核桃仁、百合、番茄、葡萄、香蕉、甘蔗、蘋果等,預防燥邪傷人。

防寒邪

俗語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

中秋之後,天氣漸涼,不但易引發皮膚皸裂、凍傷、感冒、腹痛腹瀉等疾病,還易使慢性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等呼吸系統疾病以及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誘發與加重,甚至會引發心梗、中風而威脅生命安全。

所以,中秋之後要特別重視防寒保暖,注意隨氣候變化加減衣服,頭部、腹背部和足部的保暖尤須加強,出門戴個頭巾、胸背部加穿個毛背心、穿一雙松軟的保暖鞋,睡前洗個熱水腳是不錯的。

室內取暖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等發生。

防秋乏

入秋之後,由於盛夏汗多,陽氣、津液外泄而造成的精氣消耗一時還不能完全補償;加之秋季雨多濕重困脾,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天氣轉涼,新陳代謝也漸漸減緩,故秋季易出現精神疲憊、四肢倦怠、睡意十足,呵欠頻頻的『秋乏』現象。

所以,秋季一定要加強精神調養,保持樂觀愉悅的精神狀態;適當參加文體活動,強身健體,以振奮精神;科學安排生活起居,早睡早起;注意調整飲食,可適當安排進補,多吃些有益氣健脾等作用的食品與藥物,如黨參、太子參、西洋參、山藥、。

蓮子、栗子、大棗、核桃仁、芝麻等,以增添機體活力,有助於解除秋乏困擾。

防悲愁

秋令在五臟主肺,情志主悲。

秋季氣候漸轉幹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

所以,一般而言,秋季的情緒往往不太穩定,易於悲愁傷感。

特別是面對草枯葉落、花木凋零、秋風瑟瑟的景象,一些人特別是老人、在外遊子等,最容易引起淒涼、垂暮之感,勾起憂鬱、悲愁的心緒。

所以,秋季應重視培養樂觀的情緒,收神斂氣,保持內心寧靜,不使神志外弛。

特別是天氣晴好時,應多參加室外活動,多到室外曬曬太陽,或參加登高賞紅葉以及其它文體娛樂活動,努力消除悲愁傷感等不良情緒,快快樂樂地過好每一天。

防疾病

秋季,不但是腸炎、痢疾、乙腦、瘧疾、登革熱等高發的季節,由於秋末與冬初這一階段,氣候變化劇烈,氣溫下降,防護稍不注意,也是呼吸道和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復發與高發的時段。

所以,秋季應特別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的食品。

還要重視搞好環境與室內衛生,加強滅蚊工作,防止與減少蚊蟲的危害。

另外,天氣漸冷,還應特別重視防寒保暖,保持平和樂觀的良好心態,重視適當的運動健身和預防性治療,防止與避免高血壓、心梗、中風、肺心病等危險疾病的發生與加重。

總之,從『夏長』到『秋收』,是自然界陰陽的變化,而機體內陰陽也會隨之由『長』到『收』。

因此,秋季必須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導引等方面的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總的原則。